欢迎光临本站

肿瘤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健康新闻

健康新闻

天天向上雅礼中学(天天向上湖南雅礼中学视频)

tangfengyu2022-05-04 21:04:33健康新闻286来源:抖时代

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 作者: 彭哲士 发布时间:2021-10-27 14:53:07 浏览次数:206 次 【字体: 

忆念美好的往昔,是我们这些年逾七十的老人对心灵的慰藉。它可以延绵情感的时空,它可以融蚀促老的风霜。

由于历史的演进,长沙雅礼中学曾经的变身——长沙市第五中学于1958年招收了一批豆蔻年华的青少年。其中高中第36班至第40班共计五个班。

我是高36班中一个懵懂而不谙世事的十五岁学生。在这个校园里开始领略人生那色彩斑斓而又变幻莫测的奥义。1958年刚搬迁至枫树山不久的五中,论其校舍的建筑及规模那的确是全市乃至全省最棒的一所现代化中学。开学伊始,学生们一走进校园,蓦然发现,右侧那座与大操场相邻的大礼堂的门口两侧,挂着两副有四五米的白底黑字的对联,十分令人震撼。

师德高尚这是当时不争的事实。这些个性分明的老师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令人缅怀。信手拈来几个有关他们的故事,都很有意思。

第一位是胡导中老师。我们高36班首任班主任,语文老师。慈眉善目,相貌谦和的胡老师轻柔的话语中却流露着智慧与自信。学生和他的交往充溢着一份对父辈的信任与亲近。在我作文的评语中,不乏鼓励与期许。这些启发和引导与我日后步入文学艺术无不关系。

下面的故事充分表露了胡老师惜才护犊之情。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退休的王杏华,当年是高36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1960年临近毕业时,一个不幸的消息搅乱了她正专注于备考大学的心情。王杏华的父亲是湖南省电力系统的一位老工人,因病痛经医院检查确定为肝硬化的晚期,生命岌岌可危。瞬间这个四口之家唯一挣钱来养家糊口的顶梁柱,说倒就倒下了。一家人以泪洗面,惶恐度日,陷入突发的艰难处境。王杏华思虑再三,在艰难的抉择矛盾中痛下决心,舍弃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去谋求关系一家人的生计。而恰逢父亲单位正筹建图书室尚需一名工作人员。得此信息她便报名争取,单位根据王家困难的实情同意录取试用。事已至此,王杏华便全力投入准备,几乎一个多月没有踏入校门复习功课。此时已不再担任高36班班主任的胡守中老师获悉后十分着急,认为这样一棵好苗子不继续上大学深造太可惜了。于是三番五次地把王杏华约到学校谈话,从国家、家庭、个人几方面开导劝告她。胡老师恳切地说:“政府、父亲的单位以及将会录取你的大学都会体谅你们家庭的困境。而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定会在各方的努力下解决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决不可因小失大,牺牲自己的前途。”有一次长谈时近中午12点,胡老师要王杏华稍等后便匆匆离开,不一会胡老师手捧两个馒头进来送给王杏华并催促她快吃。眼含泪水的她心里明白胡老师这是为了学生舍弃了自己中午的口粮而挨饿(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每个人的口粮是政府限量配给的)。在胡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下,王杏华终于辞退了刚找到的工作,毅然返校复习应考,1960年高考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

矮胖而敦实的邓涤邦老师戴着一副老式黑色圆形眼镜,总是穿着一套洗得掉了色的蓝色中山装。别看这动作迟缓的60多岁的老夫子,却是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数学老师,讲台上他的声调没有抑扬,却有顿挫,仿佛从他口里吐出的字每个都有点斤两。

他有手绝活——站在黑板前扬手用粉笔就可以画出一个几乎完整的圆圈,更令人称奇的是解析一个数学难题时,为了启迪学生的思路,他可以用上多种方法,足见这位老先生渊博的知识。

邓老师表情木讷,不惊、不喜、不怒、不急,那种镇定自若的憨态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大智若愚。

体型上与邓涤邦反差极大的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位老师——教俄语的李振之老师。瘦小、单薄、干瘪、年老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用地道的长沙话上课,语锋犀利不讲情面。上的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同学们不好好学习的话,等待你们的将是悲惨的命运!”犹如当头棒喝,立马使学生们明白:决不可小觑这连风都吹得倒的小老头。这句“警世通言”的震撼效果至今在我们的脑海里余波未平。

话虽刺耳,他的教学质量却是绝对的上乘!

此老师根底匪浅,他原来是雅礼中学的英语老师,而雅礼英语教学的严格及学生的优秀是著称于世的。由于新中国刚成立,国际形势的剧变,中美关系迅速恶化导致学校教英语改教俄语。在严重缺乏俄语教师的情况下,李振之老师就当了俄语老师。凭借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外语天赋,他的俄语教得有声有色。他对学生严格要求,使我们受益匪浅。比如上课时他用俄语提问,学生要站起来用俄语回答,由浅入深难度加大。如学生答不出就不能坐下,其后座的同学必须起身接着回答,若又答不出也不能坐下,依此类推,一直到有同学答对为止。

有时一个问题问得二三十人都不能坐下,弄得气氛很是紧张,人人自危。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几乎全班同学都自觉地勤读苦练俄语,所以高36班的俄语水平居于全年级的前茅。

高36班的同学们朝夕相处的三年(1958年至1960年),正处于宏大的时代潮流之中。

高中三年,我们这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在“勤工俭学,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下,用了其五分之一的时间参加各项有关工农业的劳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修建京广复线的义务劳动,时间长达两个月,其艰苦劳累的程度令我们这些坐在教室内读惯了书的学生难以忘怀。

1959年暮秋初冬时节,五中修建京广复线的“大军”奔赴工地,任务是从复线两侧的农田里取土,然后垒成近十米高的路基。我们高36班修筑的路段位于现在杨家山东风钢厂附近,主要的工序是挖土、挑土、垒土(垒一层夯实后再垒土,如此反复)。工地上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施,全靠人海战术——“大兵团作战”,大家用的是最原始的工具:锄头、耙头、铁铲、铁锹、二齿、扁担、箢箕等,采取的是最原始的劳动方式:肩挑、手挖,蚂蚁啃骨头似的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

要说劳动强度之大,那是我们这些学生伢妹子从未体验过的。一天24小时两班制,一个班要干十几个小时。要说生活之苦,三餐都在工地上吃,最好的睡眠之处是在附近的工厂的厂房和礼堂里打地铺,而且隔三岔五地换地方,差的就睡在工地上;选个取土挖出的地窝子,裹上棉衣,腰间再系一条草绳,便躲在草袋上睡觉。一个礼拜不能洗澡换衣是常事,来不及洗脸漱口去接班也无所谓,晚上挑土时有的同学瞌睡大,一边挑一边睡,居然不会跌倒、摔跤,至今在我们老同学之间仍传为笑谈。

苦是苦,累是累,但党和政府在吃的方面没有亏待我们,管吃饭,菜也有油水。尽管当时面临“三年困难时期”,还是从粮食仓库调出了招待外宾的进口西贡米。给工地上劳动的学生充饥。这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米饭,饭粒晶莹、洁白、圆润、酥软、清香、可口,不需下饭菜。大家争抢着狂吃,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劳动锻炼了同学们的体魄,也启迪了大家的才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体力消耗,有人利用运土途中的斜坡,开出一条洒上水便很湿溜的滑道,将装满泥土的箢箕顺着滑道放下,然后再倾倒至目的地。

应对最难挖的巨板土(红泥中夹带白胶泥),大家也想出了好办法。巨板土坚而不脆,粘而不软,锄头挖下去印子都没有,三齿挖下去也只留下两个浅浅的齿痕。同学们在巨板土的左、右、上方用铁锹抽出槽道,再用大锤将插在槽道上的钢钎依次锤击,用不多久,重达数千斤、体积有房间般大小的巨板土便轰然垮塌下来,并且跌落成碎块。“这叫作放神仙土,带不带劲? ”站在高处放“神仙土”的同学神气十足地对我们看得目瞪口呆的城里同学说。

不过学校及施工员是严禁这样干的,因为放“神仙土”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但是我们这些猛子鬼一遇到巨板土,还是忍不住要偷偷地放几回。因为它不光好玩、刺激,还令人很有成就感!

虽然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我们义无反顾地付出了青春与汗水,但是高36班的同学们总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在共同的劳动中相互帮助鼓励,从而凝结了纯真高尚的友谊。多年后的今天,幸存者们继续着这份珍贵的情缘。

感恩于我们的母校——长沙市雅礼中学。她是我们人生历程中重要的一站,在这里我们体验了在艰难中奋进,在劳动中升华思想;在这里诲人不倦的老师不但给予我们知识,还给予我们温暖和大爱。

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挚爱着长沙市雅礼中学,在校庆之际祝愿母校根基永固,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