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还在坚持做手机,还有意义吗?(华硕手机的优势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意思就是说[不温不火的厂商]为什么还在坚持造手机?
像是火热的手机厂商:国外的苹果、三星,国内的华为、小米、魅族、蓝绿厂等好像造手机就是天经地义的。而一些不怎么火或者比较落寞的厂商像中兴、联想、华硕是不是在强撑?(不管体量多大,手机业务是短板,比如索尼[索尼大法好])。那这里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手机做下去还会有什么意义?
我们都知道华硕是板卡大厂,说是世界第一也不为过,但大厂都会有大厂的坏脾气--惰性。摩托、诺记、柯达怎么死的?所以华硕也谋求转型,但作为一个资深的硬件厂商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硬件领域,时下最火的莫过于手机,所以干脆就从手机入手了。
前段时间乌镇大会上李彦宏说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时期已经结束。那么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智能手机的时代是不是进入颓势了?那华硕在这片红海还有机会吗?其实这句话本身理解不对,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结束其实是指以更强大的智能终端来连接世界的物联网的开启,这个终端是什么?我认为十有八九还是手机。也就是说手机的革命时代悄然来临,或者至少是从手机延伸出来的的终端设备。华硕也许想过从软件和算法上考虑过,但那等于放弃自身优势,所以从硬件切入,试图通过硬件适应市场,并试图找到智能终端设备连接世界的方法。不仅仅是华硕,我想所有的厂商都在这么想也都在这么干,而且华硕算是晚的了。比如苹果的carplay,安卓的汽车系统,小米干的算是彻底,直接整了一个硬件的生态链,用miui做平台串联起来,这么想的话那腾讯的微信也很像这个平台,为什么很多非手机厂商一定要做平台或系统?
在一切格局未定的情况下,华硕肯定想要插一脚,不是它想做,而是不得不做。索尼的手机业务在手机部门精简之前一直处于亏损,但还是要做,笔记本业务可以砍,但手机仍坚持。当下,华硕的手机业务或许不赚钱,但是将来能够有1%的市场是它的那就会去坚持,无法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