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机场航站楼查询(上海半百老航站楼的破茧重生)
咨询虹桥机场航站楼(上海半个世纪老航站楼的重生)
今年,上海国际航空空枢纽港最古老的航站楼——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成功经受住了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后的首次春运抢运考验。上海机场集团以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为契机,积极引入“安全、绿色、智慧、人文”理念,提升空口岸运行品质和旅客体验,推动机场高质量发展。
虹桥T1改造期间,立面垂直柱的设计元素在已完工区域和待改造区域之间传递(上海机场供图)
留住108棵香樟树,留住城市的记忆。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建于20世纪60年代,为迎接上海第一条国际航线——上海-达卡的开通。此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于2014年12月启动,目的是让老化的航站楼乃至整个虹桥机场东区“脱胎换骨”。上海机场集团副总裁、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戴告诉记者,该工程前后历时三年多,采用不间断施工方式,错开了航站楼A、B两个区域的工期,首先将所有在该领域运营的航空空公司集中在B楼进行A楼改造。2017年A楼装修完成并投入使用后,所有航空空公司将搬入A楼,然后开始B楼装修。2018年10月,B栋建成投入使用,1号航站楼改造完成。A、B两层正式各司其职:前者负责往返港澳台、日本东京羽田、韩国首尔金浦的航班,后者服务国内旅客。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开业几十年来,承载了几代民航旅客的回忆,也是上海城市历史的重要篇章。改造工程能否同时保留机场和城市的人文历史文脉,是很多上海市民和民航人关心的问题。对此,上海机场集团和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上海机场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原有建筑的深入分析,吸收了历史设计元素,并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了重新诠释,使改造后的航站楼既继承了原有风格,又与虹桥西区2号航站楼的建筑风格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虹桥机场主要引道迎宾路两侧种植了108棵香樟树,多年来成为虹桥机场的第一道迎宾风景。重建时,这些大树被移植到施工区外进行维护。改造后都搬回了交通中心,有路了。树木得到妥善保护,为游客和市民留住“老朋友”,让城市和机场的记忆鲜活起来。
整个自助服务流程优化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2019年春运,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航班数量和旅客吞吐量分别增长9%和12%。客流量有所增加,但值机和登机处没有大排长龙。这源于航站楼改造之初,既注重安全又注重便捷的自助服务流程建设。
在虹桥T1乘坐国内航班的旅客自行办理登机手续(韩晶摄)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后,国内航班智能自助服务设施大幅增加。自助值机设备从18台增加到28台,行李值机柜台从15个人工柜台增加到18个自助值机柜台和6个人工柜台。
1号航站楼新开的国内航班CUSS自助值机设备不仅可以值机,还可以打印值机行李。自助行李值机柜台会扫描行李条,自动检查行李尺寸和重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估计超重,需要收费,也可以在柜台的配送操作界面,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交付和检查后,行李领取单将打印在柜台界面上。其他六个人工服务柜台可以为不熟悉自助服务流程的乘客办理值机和行李交付。
虹桥T1航站楼旅客自助登机(韩晶摄)
自助过程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安检和登机。国内航班安检区共有10条通道,其中自助通道8条,人工通道2条。刷完乘客的身份证和登机牌,接受正确的人脸识别后,即可自助查验;所有登机口接受旅客自助办理登机牌和证件登机,并能智能核对安检记录的人脸与登机旅客的人脸是否一致。确认后就可以打开登机口登机了。信息技术让旅客出行更加顺畅,也给空安全增加了一道屏障。
虹桥T1航站楼乘客自助通过安检(韩晶摄)
日前,记者在1号航站楼现场看到,国内航班全环节、全覆盖的自助流程受到了旅客的广泛欢迎。不仅是年轻人,很多60岁以上的乘客也愿意早早尝试。每个环节的操作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半分钟,排队情况明显减少。统计还显示,目前,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航班的自助值机率和自助值机率达到80%以上,安检的自助值机验证率和自助值机率达到70%以上。
绿色减碳获得气候大会最高奖。
记者在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走访时,发现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细节:航站楼值机区打开的照明灯很少。自然采光基本上可以让体量可观的建筑内部明亮通透。这是上海机场集团和机场建设指挥部在1号航站楼改造建设中精心打造的绿色减碳措施之一。
虹桥T1航站楼精心设计的值机区在自然采光下明亮通透(钱波摄)
空调制、照明等系统是航站楼的耗能大户,让旅客在光线明亮、空空气清新、温度宜人的环境中等待,是机场服务的应有之义。同时,为了实现舒适和绿色,多项新的减碳措施在改造中亮相。在售票处坡屋顶的造型设计中,在改造工程中对坡的角度和材料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大厅的采光效果和均匀性。改造中利用售票厅高大空房间装饰侧窗,增加自然通风,降低空调度系统能耗。为解决国际联检厅封闭在建筑内,难以有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问题,改造设计将大脑放入联检厅的中间立柱,创造性地设计了与通风塔相结合的伞柱,并在立柱上方设计了天窗,成功优化了采光、通风和舒适度,降低了照明能耗。
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号航站楼位于虹桥机场跑道以东。夏季,Terminal 空西侧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如果不处理,夏季制冷能耗会大大增加。但改造工程要兼顾采光和视野的需要,不能简单屏蔽。为了弥补地理位置带来的先天不足,改造设计后,视线高度以上区域采用折板穿孔板遮阳。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西太阳带来的制冷能耗,又可以在不影响采光的情况下提高室内舒适度。改造中根据不同登机桥的朝向,设置了不同角度的竖向遮阳板,大大降低了登机桥的制冷能耗。
虹桥T1联检大厅立柱,集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2017年3月,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后的A栋竣工投入使用,航站楼绿色设计的考验接踵而至。那年夏天是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37摄氏度以上极端高温日数最多的一个夏天。7月21日,记录到了40.9摄氏度的历史最高气温。尽管如此,A楼的单位面积能耗同比下降了14%,楼内的乘客和工作人员依然感到凉爽宜人。去年秋天,B楼竣工并投入运营。整个航站楼全面应用了各种绿色节能新技术,预计每年可节省航站楼电费300万元。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项目在节能减碳方面的成功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认可。2017年11月15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3)上,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奖项——2017绿色解决方案奖一等奖。
目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和上海机场新一轮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围绕“安全、绿色、智慧、人文”的目标,从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中积累的经验,将为上海航空空枢纽港的后续发展乃至全行业“四型机场”建设带来启示。